放在火鍋里煮的丸類食品,大致可以分為肉丸子類和魚糜制品類。市場上所售的丸子每斤10—100元不等,而正常牛肉豬肉都要幾十元一斤了,所以大部分火鍋丸子都不是用純肉做的,其他配料包括淀粉、大豆蛋白等。
那么,叫肉丸卻不是純肉,算違規(guī)嗎?其實,這方面沒有強制的規(guī)定,只有一些推薦性的標準,放多少肉都是可以的。比如牛肉丸里加雞肉、鴨肉、豬肉、魚肉(漁業(yè)加工邊角料)、肉粉都很常見,牛肉也并不一定是最多的。至于是否算騙人,關鍵要看廠家有沒有虛假宣傳。根據(jù)食品安全法,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、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內容。如果消費者是買的帶包裝的火鍋丸子,其名稱、配料表中必須如實標識。
最常見、價格最優(yōu)惠、同時也是對產品要求最低的一類丸子,通常是遵照商業(yè)部發(fā)布的標準《速凍調制食品》(SB/T 10379-2012)的規(guī)定:含有雞肉、豬肉、魚肉、蝦肉的肉糜類制品或者調味水產品,豬肉、雞肉、魚肉、蝦肉含量≥10%;含有蟹肉、牛肉、羊肉的肉糜類制品或者調味水產品,蟹肉、牛肉、羊肉的含量≥8%。
而對產品要求再高一點的,可能會遵照標準《肉丸》(SB/T 10610-2011),其中規(guī)定:禽畜肉丸里禽畜肉含量要占第一位,水產品肉丸里水產品肉含量要占第一位。并且還根據(jù)含肉量給出了分級,普通級需要含肉量≥45%,優(yōu)級需要含肉量≥55%,特級需要含肉量≥65%。此外,還有更嚴格的地方標準,比如按照廣東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《汕頭牛肉丸》(DBS 44/005—2016)規(guī)定,稱作汕頭牛肉丸的,其中的牛肉含量需要大于90%才行。
像魚丸、魚糕、魚餅、魚豆腐、蝦丸、龍蝦丸、蝦餅、墨魚丸、墨魚餅、貝肉丸、模擬扇貝柱和模擬蟹肉等,都屬于魚糜制品一類。但里面具體有多少魚肉,同樣沒有規(guī)定。這類制品最常見的執(zhí)行標準是行業(yè)標準《凍魚糜制品》(SC/T 3701-2003),其中規(guī)定產品里的淀粉含量≤15%(除了模擬蟹肉要求淀粉含量≤10%),并未規(guī)定魚糜要放多少。但如果廠家加了很多魚肉,也往往會標注出來。
脂肪、鈉含量較高
想要讓肉丸軟嫩又肉香濃郁,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加脂肪。比如有些肉丸類產品的配料表,在靠前位置有“豬油膘”“牛脂肪”“雞皮”“起酥油”等增加脂肪含量的配料。
如果注意看營養(yǎng)成分表,會發(fā)現(xiàn)有的100克丸子里有20克脂肪。不少丸子在咬開后,會發(fā)現(xiàn)其橫斷面在冒油,而且這些丸子里多是飽和脂肪,從健康角度說,還是選脂肪含量低一些的好。
市面上大部分的火鍋丸類食品,鈉含量普遍都在500毫克/100克以上,達到700—800毫克的很多,少數(shù)還達到了1000毫克。可能是因為一些魚糜本身較咸,再向其中加鹽,而里面的保水劑和鮮味劑里也有鈉。
購買100克的丸子,魚丸、龍蝦丸大概5顆左右,大一點的牛肉丸可能4顆。也就是說,吃4—5顆丸子,就會攝入每日鈉限量的1/3—1/2.
添加劑限量較為嚴格
大部分丸類產品都會有一個非常長的配料表,里面有很多食品添加劑,這也是它們經常被造謠的原因。但這些添加劑只要在合理范圍內使用是沒有問題的,每一種食品添加劑都經過嚴謹?shù)亩纠韺W實驗,得出的安全劑量,還要再變成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,才是被允許加在食品中的量,實際上已經把多種一起吃的問題考慮進去了,限量較為保守、嚴格。
丸類要想好吃,除了肉、鹽、水、淀粉、大豆蛋白、脂肪的比例有講究外,也需要食品添加劑的輔助,比如膠類(卡拉膠、黃原膠等)讓丸子更Q彈;磷酸鹽(焦磷酸鈉、三聚磷酸鈉)吸住水分,能讓丸子更鮮嫩多汁;香精、增鮮劑(如5'-呈味核苷酸二鈉)讓丸子更鮮更香。
如何挑選及烹飪
選擇肉丸時,消費者最好買有包裝的產品,其生產日期、保質期、配料、營養(yǎng)成分、執(zhí)行標準有明確標注,監(jiān)督也相對有保障。另外,最容易選擇和判斷的是購買渠道,一般來說,大型連鎖便利店對食材的把控會比較嚴格,安全性就會高得多。
如果消費者不追求含肉量,只要相對健康些,那選購的標準就是低脂肪、高蛋白、低鈉,具體參考配料表和營養(yǎng)成分表。購買高品質的肉丸時,消費者需注意產品是否明確標出了具體的肉量、魚量,然后盡量挑選肉、魚占比高,脂肪和鈉含量少的。
在加工過程中,丸類食品的構造導致熱從表面?zhèn)鞯街行钠鋵嵑苈腥丝赐枳痈∑饋砹司图敝鴵?,其實不保險。江蘇疾控中心曾做過一次測定,發(fā)現(xiàn)冷凍丸子下到沸騰的火鍋中2分鐘左右就能浮起來,但是此時的中心只有45.4℃,重新放入滾鍋中加熱5分鐘,中心溫度才超過70℃。而只有中心溫度高于70℃后,才能將絕大部分致病菌殺滅。
所以煮丸子時,即使丸子已經浮起來了,也盡量等5分鐘再吃。
(顧中一)
推薦閱讀